乐鱼体育徐时全,男,1979年12月出生,群众,弋江镇弋丰村朝阳组人。他返乡创办塑胶跑道工程,成功带领乡亲致富,显著提升村民收入。他心系家乡建设leyu,无偿捐地并出资建成村民健身广场,持续投入公益改善人居环境。与妻子长期孝老爱亲,热心帮扶困难村民和留守儿童。他以实际行动践行“小善大爱”,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榜样人物。
徐时全出生于弋丰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,自幼家境贫寒。23岁那年,他踏上外出务工之路,先后做过建筑小工、搬运工。凭借农村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,他在上海塑胶跑道施工行业摸爬滚打十多年,从学徒成长为技术能手。2016年春节返乡时,徐时全目睹家乡巨变,却见许多同龄人为生计奔波,无法照顾家中老小。他感慨道:“甜是家乡水leyu,亲是家乡人。”深思熟虑后,他怀揣积蓄决定创业,立下誓言:“只要敢打敢拼,没有办不成的事。”
创业初期,徐时全考察黄山、合肥leyu、铜陵、宣城、芜湖等地的学校操场建设市场,发现家乡塑胶跑道项目潜力巨大。面对、人手不足的困境leyu,他没有退缩,而是召集在外务工的几位发小共同打拼。第一年,团队便承接18所中小学的操场改造项目。徐时全优先吸纳本村劳动力leyu,特别是身体不便的村民。村民叶俊因健康状况不佳,常年找不到工作,徐时全特意安排他做材料管理,月收入达4000余元,叶俊感激道:“跟着三子干,放心!”2020年疫情期间,许多村民失业在家。徐时全主动调整经营策略,将利润让给工人,确保20多名村民稳定收入。他动员因疫情滞留的叶俊和许华:“今年开始,你们就跟着,不会亏待你们。”在他的带领下,施工队年产值突破300万元,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10余万元。如今,这支队伍已成为当地知名的“致富团队”,更吸引5名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。徐时全的创业路,是汗水与担当的结晶,他以身作则,践行“个人发展与乡村振兴结合”的理念,为村民打开致富之门。
徐时全深知,致富不忘本,公益显担当。2022年,弋丰村朝阳组申报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,村民们热情高涨,拆除无功能建筑、清理垃圾。但健身广场建设因用地问题停滞——村中央一块空地属一户村民自留地,多次协商未果。徐时全得知后,主动提出用自家0.5亩自留地置换,并承诺承担全部费用,他说:“改善农村环境、提高生活质量,是我的初心。”村民们无不感动,队长方立峰赞道:“三子做事踏实,答应的事一定做到。”
徐时全亲自参与广场规划,带领施工队加班加点。考虑到村民需求,他铺设专业塑胶地面,安装篮球架和健身器材,总投入8万余元。建成后的800平方米广场,被村民亲切称为“三子广场”,成为休闲娱乐中心:白天是孩子们的游乐场,傍晚是广场舞舞台,节假日举办文艺演出。汪大爷感慨:“他比亲儿子还亲!”这仅是徐时全公益事业的缩影。他还出资3万元安装20盏太阳能路灯,解决夜间出行难题;连续5年资助村老年协会;疫情期间捐赠价值2万元的防疫物资。这些善举源于徐时全的见识与情怀——他常年在外奔波,深知“和美乡村”建设的重要性。无偿奉献的背后,是他对家乡的深情:“不想放弃这样的机会。”广场建设过程中,他亲力亲为,从设计到施工一丝不苟。如今,广场不仅提升村容村貌,更凝聚了村民情感。徐时全的公益行动,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,以点滴付出温暖人心,成为乡村和谐的催化剂。
村民汪大爷的儿子患病丧失劳动能力,家庭陷入困境。徐时全连续3年每月送去米面粮油,逢年过节额外捐赠慰问金,累计资助1.5万元。留守儿童小明的父母离异后,父亲外出打工,孩子随年迈爷爷奶奶生活。徐时全夫妇定期送学习用品,接孩子到家吃饭,让他感受家庭温暖。小明说:“三子叔叔像爸爸一样。”这些帮扶非一时兴起——徐时全铭记同乡情谊。当得知发小离异后独自带孩子生活困难,他立即送去衣物和学习用品。据统计,近五年夫妇帮扶资金超5万元,受助村民达20余人次。妻子宋爱学还坚持无偿献血,累计献血量2400毫升,她笑言:“帮助别人,心就暖了。”徐时全的家庭故事,是传统美德的现代演绎:妻子支撑后方,他冲锋在前。夫妻同心,将孝道与仁爱融入日常。汪大爷动情地说:“他比亲儿子还亲!”徐时全的善举不图回报,他坚信:“积小善为大善,温暖他人也点亮自己。”